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评论的力道在于“准”

来源: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9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评论写作,如何做到准而有力,一直是一个难点。一般来讲,大到对中央精神的解读,小到对一个具体新闻事件的议论,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想法的,也都能说出一点个人看法。但对媒体
评论写作,如何做到准而有力,一直是一个难点。一般来讲,大到对中央精神的解读,小到对一个具体新闻事件的议论,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想法的,也都能说出一点个人看法。但对媒体人来说,这些零星的看法往往是碎片化、片面化、浅层次的,评论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,不严谨、没有深度,难以起到解疑释惑、引导舆论的作用。只有从思想理论的高度,以严谨的逻辑推导,进行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,体现对问题的洞察与观照,方可说是好的新闻评论。然而,评论能否赢得读者认可,又是有高下之分的。个中差别,在于对问题能否进行精准分析和研判,关键即在一个“准”字。从分析问题的角度看,要做到“准”,笔者认为可以从高低、大小、深浅这三个维度来把握。具体来讲,一篇好的评论,如果能在思想理论框架内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,从事件涉及的范围里准确把握问题的层次,在高度的见识水平上深度剖析问题的实质,从这三个维度构建起分析问题的坐标系,基本上就能将这个问题进行准确定位了,再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生动准确的文字来推导和分析,文章就会有准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。 准确分析问题,首先要有认知工具。无论是阐释性评论,还是时事评论,理论知识结构都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工具。在评论写作中,缺少理论工具,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会“不得其门而入”。进一步讲,就是对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不系统不全面,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。表现在分析问题上,则是缺少观察的视角,对问题的性质、归类、判断失去准星。比如,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撰写系列评论,如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不到位,看不到中国经济发展方位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,看不到生态环境保护、全面从严治党等主题重要性的大幅提升,贯彻落实的重点就把握不准,文章写作就容易陷入从文件到文件、从概念到概念的误区,准确度可读性就会大打折扣,势必难以达到使党中央精神入脑入心的效果。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要找准,不能“生搬”,更不能“硬造”,这就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,搭建系统的理论框架,优化话语体系、知识体系、思想体系,不断增强评论的思想说服力。 准确分析问题,其次要准确研判事实。每一个具体的问题,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制度、政策、人为等因素;不同的制度、政策、办法,都构成了不同的约束条件,带来迥然不同的行为结果。准确分析研判问题,决不是让事实服从观点,而是要以事实为基础提炼观点。具体到一个问题上,就要看到逻辑脉络发展的起点、变化,发现其一系列的事件、后果,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与困境,看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行为反应。比如,在环保高压之下,焚烧秸秆仍屡禁不绝,原因何在?如果只是站在执行环保政策的角度去看问题,只站在干部的角度去看问题,就难以看到全貌。全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,就要问一问,城市人丢垃圾只需要找到垃圾桶就可以,背后有着庞大而成熟的垃圾运输、分拣、处理系统支撑;但当农村人处理秸秆时,类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哪里?从这个角度看,评论写作要有问题意识,就是说应该以问题为导向,从事实的原点出发,进行发散性的逻辑追问与追踪,分析问题背后各个方面的原因。只有如此,才可以看到一个问题环环相扣的线索和全貌,才可以把一个问题的约束条件讲清楚,知道其症结在哪里,该在什么地方用力,什么方法对头。这样一来,所谓分析的准确度,就不仅仅是搭建框架、自圆其说的问题,还要看是否有现实针对性,是否点到了问题的“穴位”。大到理解一种社会制度安排,小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选择,以这种问题导向去认识去分析,评论写作才能有更大的思维广度和更深的认识程度。 准确分析问题,再次要依靠逻辑表述的力量。如果说认知体系是瞄准问题之“箭”,那么逻辑的力量就是力道的保证。一篇文章的认识深度和力量,同样要靠框架和逻辑来支撑。文字堆砌,前言不搭后语,逻辑关联不强、层次松散,读者不明所以,文章的力道自然就会大打折扣。概念框架搭建起来,逻辑延展开来,层层推导、层层递进,抽丝剥茧、由表及里,才能使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。同时,框架也好、逻辑也好,文章的准度最终体现为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;逻辑推导的过程,其实也是不断修正话语表达方式的过程,两者难以分割、缺一不可。在文字表述上,福楼拜曾有个“一字说”:你所要表达的,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,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,因此你得寻找,务必找到它,决不要来个差不多的,别用戏法蒙混,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,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。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詹国枢介绍自己的评论写作经验时说,曾专门花一年时间攻读《辞海》,可见用功之深。所以,文字上的功夫,容不得半点偷懒,必须久久为功,方见成效。 总的来讲,不断修正准确度,增强评论力道,就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,提高对概念工具的熟练运用程度,把准具体问题在整个认知框架中的位置,厘清每一个事实背后的根本原由,由此深入分析事实,强化逻辑

文章来源: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lljydkzzs.cn/qikandaodu/2020/0907/338.html



上一篇:陶行知与黄炎培职业教育课程思想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以极限思想为例谈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

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投稿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版面费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文发表 |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